迈过35岁门槛的职场人:经历跳槽、裁员后,再出发

发布日期: 2023-03-20
来源网站:www.163.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跳槽, 职场人, 在职场, 职场, 年龄, 裁员, 门槛, 公司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地点:

相关议题:招聘, 裁员, 离职辞退(包含遭到裁员或逼退)

  • 35岁以上职场人面临职业晋升停滞,部分公司设置的年龄低于35岁的招聘条件成为了职场人的痛点。
  • 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潮,职场中年危机再次受到重视,如何打破年龄歧视,保住饭碗,成为了打工人关注的焦点。
  • 职场人不应以35岁为界限,被动地在职场中沉浮,而需更早地去做准备才能应对就业市场中的变化。
  • 年龄并非是从事艺术领域工作的人的重点考虑要素,员工拥有更加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及文化积累,都可能帮助展览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 站在公司角度,招聘所需的是“人才”,员工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调动出能动性,才可能缓解年龄带来的焦虑。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近日,“35岁职场天花板”话题受到各界关注,“35+”群体面临着求职难、晋升慢、再就业碰壁等多重问题。职场中的年龄不友好,成为了限制员工发展的瓶颈,部分公司设置的年龄低于35岁的招聘条件成为了职场人的痛点。据前程无忧此前发布的《2022春季职场跳槽观察》显示,七成35岁以上职场人面临职业晋升停滞。

今年两会期间,职场年龄限制同样成为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建议,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考虑不同种类工作的特性和年龄匹配度,对一些需要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岗位,应当向35岁以上群体倾斜;全国政协委员吕国泉认为,对35岁职场门槛应增加监管处罚。

今年2月,全国公务员考试拉开序幕,统计资料显示,已有超过10个省份放宽报考公务员的35岁年龄限制。在政府单位,打破35岁就业年龄限制正在进行当中。

企业方面,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潮,职场中年危机再次受到重视。如何打破年龄歧视,保住饭碗,成为了打工人关注的焦点。

年满35岁,是否意味着职业生涯走上了下坡路?界面新闻采访了三位35岁以上资深职场人,他们在职场发展中,看见年龄门槛,并尝试跨越它。

拥有15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培训经理杨玲玲,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裁员,这一年她即将年满38周岁。

由于疫情期间企业面临营收困境,职能类岗位快速缩编,加之上层人士变动,身处管理层的杨玲玲被列入了裁员名单。在拿到一笔不错的赔偿后,她成了“待业中年”。

2022年,各大企业减员增效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金融、旅游、航空等多个行业遭到波及,跨国公司动辄裁员上万人。在国外,亚马逊、元宇宙、推特等行业巨头宣布大规模裁员;在国内,阿里、腾讯、字节、美团等多家公司通过裁员优化组织架构。

《参考消息》资料显示,2022年, 全球上千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约15万名员工被解雇。业内人士指出,因乌克兰战争、利率上升和经济衰退的威胁而隐现的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等因素导致科技企业成本上升,是多数公司大规模宣布裁员的共同点。

被裁后的杨玲玲承担着不小的生活压力,离职三周时间里接连面试了两个岗位。她跟猎头保持密切联系,主动投递简历,只要有企业释放出合适的就业机会就去尝试。但在不断地面试中,她遭遇了年龄门槛。

“有一家知名互联网大厂的人力直言,85后是底线。”杨玲玲有些气馁,“连面试机会都不给,你怎么知道我不行?你怎么确定我是个在职场躺平的中年人?”

她甚至开始思考,什么工作越老越吃香。杨玲玲向界面新闻表示,做医生或老师或许不用面对年龄焦虑,但不能让所有人都忽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本着求稳的心理去“卷”一份体制内工作。

作为一个来自三线小城市的80后,杨玲玲曾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立足,从外企的电话客服员,转行成为培训师,之后晋升为中层领导。在她看来,过去努力就有收获的职场路线,在35岁之后仿佛行不通了。

不过。杨玲玲清醒地指出,短暂告别职场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放弃自己。被裁员、被限制年龄并不能代表自己无能,自我放弃却会带来危机。

在职场空窗期,她用Excel给自己安排了一套时间表,每天读书、上课、读英语、健身,希望通过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杨玲玲期待在政策导向下,中年职场人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她在寻求工作机会的同时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职场教练,通过对谈的方式带给低谷期的职场人再出发的力量。

今年40岁的陈怡静在领英中国担任产品运营与用户增长总监,她把职场中年危机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从主观来看,当职场人面对裁员潮,危机很可能只是一种感受,不必过度焦虑。从客观层面来看,危机也的确存在,职场人需要持续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仍然在线。

对于职场危机,就职于求职平台,陈怡静通过关注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她告诉界面新闻,职场人不应以35岁为界限,被动地在职场中沉浮,而需更早地去做准备才能应对就业市场中的变化。

“比如以每一两年为频次,关注行业内招聘情况,试投简历,到市场中去评估自己是否仍然具备竞争力。”

从2008年硕士毕业,陈怡静至今拥有15年的工作经验。她从门户网站的运营编辑开启职场之路,之后转换方向做起了产品岗位,也实现了多次的升职加薪。35岁的时候,她离开了工作近8年的公司,赴美短期学习。

“我没有被动地等到危机要发生时才匆忙做出选择,不管是离开还是继续在一家公司工作,都是我主动、确定地做出选择。”一次带有风险性的主动出击,帮助她完成了职场赛道的转变,在门户网站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之前,她为自己拓展出了职场的新可能。

陈怡静认为,35岁的门槛并不合理,但职场生涯也是一条抛物线,走过了上升通道,也必然会面对状态和薪资的下滑。“一个人的巅峰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它延长。”

出生于1985年的曹明在刚刚过完35岁生日时,完成了一次跳槽。目前他在北京的一家非营利性美术馆担任策展人,同时也是团队中的领导,管理十名员工。

通过日常参与部门招聘工作,曹明表示,年龄并非是他的重点考虑要素。在他的团队中,员工包括整理文献资料的研究员,与媒体对接的公关等多个岗位,其中不乏超过30岁的资深员工。

曹明指出,对于从事艺术领域工作的人来说,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优势,比如员工拥有更加丰富的人脉资源以及文化积累,都可能帮助展览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年龄并非门槛,年龄也并不等同于资历。疫情期间,国内外多家艺术馆关停,员工被迫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即便从事艺术工作,职场中实力的竞争依然存在。

“虽然对艺术的评判是主观的,但长时间不去阅读和学习,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会缺乏新意。”曹明告诉界面新闻,他仍保持着专业领域内的学习习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书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相关著作是他近期阅读的方向。

在他看来,站在公司角度,招聘所需的是“人才”,这意味着员工在职场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调动出能动性,才可能缓解年龄带来的焦虑。

就当前职场环境来看,30岁、35岁、40岁等不同的年龄门槛仍然存在,其中潜在的歧视性问题已经受到了多方关注。随着就业年龄限制的逐步打破,职场人也需要适应就业市场变化,打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