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年轻人,是很...... | 南都观察

发布日期: 2022-08-02
来源网站:nanduguancha.cn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整顿职场, 找工作, 进入职场, 年轻人, 现实, 社会, 话题, 职场
涉及行业:服务业, 互联网信息服务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相关议题:失业, 裁员, 离职辞退(包含遭到裁员或逼退), 青年失业

  • 00后找工作面临失业困扰,许多人被裁员或难以找到好工作。
  • 媒体炒作“00后整顿职场”、“反向背调”等话题,讨好年轻人,但这些话题可能脱离现实,导致年轻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 00后整顿职场、反向背调等行为可能并不能改变职场生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失去机会。
  • 媒体讨好年轻人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流量和年轻人的购买力,而且世代划分也是经济市场化的结果。
  • 媒体的讨好声中缺乏“硬现实主义”的声音,可能会美化社会问题,对年轻人不负责任。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换句话说,5个16-24岁找工作的城镇青年当中,就有1个人正面临失业的困扰。我相当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在互联网大厂做内容的朋友,有好几个人今年被裁员。与此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到一个好工作,难度系数直线上升。一个亲戚的孩子从211学校的文科专业毕业,兜兜转转找了半年的工作,也参加了不少事业单位、国企的考试,仍没有着落。他因为找工作这个事儿跟我聊过好几回,至今仍不太相信自己找不到工作,“因为这跟媒体宣传的不一样啊”。

他有些哭笑不得地跟我说起“00后整顿职场”。虽然这个话题最近才被炒得很热,其实一年前已经有类似的说法。当时的他对这样的说法深信不疑,对未来充满信心,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职场上的主宰者。

等他开始求职,才发现宣传与现实的巨大落差。00后现在能否顺利进入职场、进入职场会不会被裁都是问题,谈何“整顿职场”?他接着说,新学期马上大四的学弟学妹也开始为实习和工作做准备了,他们若问我有什么建议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千万别信媒体炒作的一些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一下子点醒了我。现在媒体以及各种社交平台反复炒作的,不少根本就是“伪命题”,或者严重脱离现实。这些话题的主要目的是讨好年轻人,尤其是讨好00后,给他们以美好的、“一切尽在掌握”“未来是我们的”这样的幻像,以此来换取流量,却丝毫没有考虑到这些话题炒作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比如“00后整顿职场”,微博上有近30个相似的话题,总阅读量好几亿。这些话题的核心论点是:跟80后、90后相比,00后富有个性、不受拘束、学习能力强、有新颖创意和想法、无法容忍不良风气,所以当他们进入职场时,他们敢于“整顿职场”,比如坚决不加班、坚决拒绝团建、坚决否定他们眼里不合理的指令……

试想一下,一个还未进入社会、也没有太多社会生活经验的00后在校生,看到类似话题时内心是否会飘飘然,认为他们这一代的确就是与众不同?在经济大环境很严峻的情况下,他们这种自信和傲气,是给他们加分还是减分?前文的亲戚孩子万分后悔的是,年前刚找工作时,其实有几个还不错的机会,也有两个给他发了offer。但他跟HR聊时,觉得休假制度不是太合理,就“整顿职场”,直接把人家给拒了。现在才发现,之后愿意给他发offer的单位都不如这两家,但机会已经被自己“整顿”没了。

与“00后整顿职场”相对应的一个话题是“反向背调”。媒体在炒作这个话题时,依然是把00后拎出来夸。说现在的00后,跟以前的80后、90后大不同了,他们不再是被动“求工作”,而是主动“找工作”。他们不仅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在面试前反客为主,“反向背景调查”雇主,看看雇主的薪资待遇、休假制度、人文环境、发展空间怎么样,甚至,00后面试时“不仅打听公司的细节,还反问面试官的职业履历”。

这个话题很滑稽,迷惑性很大,很像是选题荒下的“生搬硬造”。因为“反向背调”这个事儿一直存在,80后的求职者找工作时同样会事先去了解、打探自己应聘的企业是什么样的,这本就是求职中的基本环节。只不过当时不会生造一个“反向背调”的词汇来拔高这种现象。

总之,在各大媒体的口中,00后总是牛气哄哄的面孔,好像是各大企业求着他们来工作。试想一下,如果00后信以为真,面试时信心十足地搞“反向背调”,问考官哪里毕业的、工作几年了,有多少面试官愿意给这个求职者发offer?

我们当然不是说,00后不要去整顿职场,或者“反向背调”是错的,我们更不是认同职场中的“996”以及各种加班乱象。但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要改变职场生态,不是仅凭00后的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劳动法未落到实处,且劳动力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强势、职场人弱势的大背景下,一味鼓吹别人勇敢,只不过是借助他们的勇敢浇自己心中之块垒,而00后的下场却很可能是成为炮灰。

首先,这是为了讨好年轻人,讨好00后。这是各大互联网平台、各大媒体的一致出发点: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年轻人≈流量,讨好年轻人,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流量。与此同时,物质丰富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也是最具购买力的一群人,好好夸他们、讨好他们,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腰包。

世代划分,其实也是经济市场化的结果,将人群分门别类,所谓客户画像,商家才能更好地锁定目标客户。作为一名80后,笔者读中学时,媒体一直在炒作韩寒、郭敬明等80后写手,褒扬他们的“反叛”。20年过去了,“反叛”这个title落到了00后头上。商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前让用户为郭敬明、韩寒买单,现在让用户为“后浪”的褒扬买单。

要说不同的话,20年前哪怕讨好年轻人,迎合的也是年轻人真正的反叛冲动。比如经由韩寒现象,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反思;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80后、90后进入社会时,他们对体制没有那么深的执念,更多人想到体制外去闯。反而是如今的00后,在媒体的讨好声中,他们仿佛是更叛逆的世代,可实际上,他们更保守,这一代人普遍渴望“到体制里去”,对体制的认同更深,对多元化的容忍也更低。

学者毛尖用“粉红现实主义”和“硬现实主义”这两个词组来形容文艺作品对现实的两种书写形态。实际上,这两个词也适用于媒体宣传、舆论口径。如今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声音,打造的是一个“粉红现实”。在这里,00后不是为失业所困扰,相反,他们整顿职场、反向背调,仿佛职场离开了他们就转动不了。与之相对的,我们缺乏“硬现实主义”的声音,这种声音与现实形成一种“强攻”关系,敢于揭示现实痼疾、社会弊病。

比如媒体报道中的“慢就业”,就是把社会问题包装美化的过程。报道中这样形容慢就业:跟70后、80后不同,00后对于生活有更多想法,对于职场有更理智的选择,他们并不打算马上就业,而是继续深造,或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云云。可这个“新概念”以及华丽的说辞背后,就是一个很坚硬的现实:就业市场暂时容纳不了那么多求职者,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被动”地慢下来。

显然,盲目、刻意地讨好年轻人,非常不负责任。讨好的背后,是对现实的美化。这种美化意味着对年轻人的蒙蔽,它让年轻人对自己、对世界形成不切实际的预期,让他们在真正与社会短兵相接时缺乏充分、有效的应对手段。“心比天高”天真的年轻人很容易在现实中碰壁、受挫,继而像胡适说的“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所以,也不要怪社会上躺平、摆烂的说法不断更新迭代,被讨好时感觉飘飘欲仙,摔下来时的幻灭感就会更沉重。

残酷的是,讨好、美化本身,还意味着对现实问题严峻性的削弱。当社交媒体上炒作着“00后整顿职场”,就显得“00后失业潮”不那么严重了,似乎对年轻人的兜底和帮扶没那么迫切。如同我们报道一直在说灵活就业的优点,说中国灵活就业人口有多少多少,可人口数量庞大的灵活就业者,又有多少是有劳动合同、有社会保险、有劳动保障的呢?学者陈映芳发现,整个社会一方面讨好年轻人、寄予很高的期待,“与此同时,却又拒绝支付相应的权利和地位”“在种种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中,年轻人非但不能因为与其年龄阶段相关联的特殊的无业、低收入、无婚姻家庭等情况,而获得社会的相应照顾,而且还可能因此受到排斥。在大多数城市,无业的年轻人被定义为‘待业’‘就业失败’,而不是‘失业’”。

终究是年轻人要自己来收拾“烂摊子”,他们终究要独自去面对坚硬的现实。等到他们认清现实的真面目时也有点迟了,他们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更沉重的代价。如若真对年轻人有责任心、同理心,那么还是停止炒作一些虚假话题,停止盲目讨好。真想为年轻人做点什么,就帮助他们更早看清现实的“真相”,老老实实地传递给他们过来人的碰壁经验,让他们知道世界与我们是什么样的。如果凛冬将至,就应该让大家早点准备好过冬的粮食,而非欺瞒他人这里始终四季如春。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