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劳洞”微信公号被封公告 | 服务业劳动观察

发布日期: 2022-08-09
来源网站:serviceworkercn.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劳工NGO, 劳洞, 处境, 服务业, 社会, 抗争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
地点:

相关议题:就业, (协助工人的)志愿组织或非政府组织, 工人运动/行动

  • 微信公众号“服务业劳洞”因审查被封,该公众号旨在讨论和分享来自于当下服务行业一线劳动者的处境和社会批判。
  • 过去几年,加剧的资本主义危机令每一个打工人都跟深切感受到更为彻底的剥夺感和绝望感,但立足于思考真实问题和日常实践的网络讨论并没有增加太多,消极的行动主义和稍显虚无的意识形态辩论并未能给我们日常带来更多的能量。
  • 劳工NGO所实践的组织模式,在经历了2015年开始的大打压之后,已经被迫地不断地退场,工人组织本身已经被套上了“有罪化”的符号。
  • 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汲取过去的经验,但同时又可以不失创造性地、在一个(探索出来的)相对安全低调的节奏下继续追寻/筑建我们的理想社会。
  • 尽管微信公众号“服务业劳洞”被封,但所有文本长期都在网站上有备份,后续的运作极为依赖更多人的投稿、或者有伙伴愿意从原始团队中接力继续。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第一,“劳洞”从2020年秋季开始间歇性地发文,期间完全依靠志愿者投稿持续至今,其存在,立足于讨论和分享来自于当下服务行业一线劳动者的处境和社会批判。在过去这两年间,我们见证了非常多关注劳动者处境、讨论真实劳动剥削体制甚至思考劳工实践的公众号一个一个被注销,例如政资研、马各庄、多数派、工号51、外送盟主等等,还有类似于打工谈、尖椒部落等因各种缘故停更。早初大家还在不断地“转世”,但久而久之在这场关于审查的博弈中总是会败下阵来,毕竟我们的工具能量是如此有限。服务业劳洞能在这一波波中的绞杀中存活这么久,无非就是我们太懒了,发文频率低(非常诚实)而躲过了一劫又一劫。所以这一次的彻底消失并不意外,唯一遗憾的是,在互联网平台能够切实地讨论劳工处境问题的平台/账号越来越少了。过去几年,加剧的资本主义危机无疑令每一个打工人都跟深切感受到更为彻底的剥夺感和绝望感,但立足于思考真实问题和日常实践的网络讨论并没有增加太多,消极的行动主义和稍显虚无的意识形态辩论并未能给我们日常带来更多的能量,反而可能是更为犬儒的蜷缩。我们做劳洞,无非就是试图用实践来消解无力,用对话来探寻路径,用存在本身来抵抗沉默,这都是单纯的观望和键政所不能实现的。

其二,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该(能)做什么?在过往的十多年里,南方活跃的劳工NGO群体是介入工人议题的重要主体,当然也不能忽略过去很多左翼群体在厂内厂外的组织和动员。劳工NGO所实践的组织模式,在经历了2015年开始的大打压之后,已经被迫地不断地退场——从法律个案维权,到大规模的集体谈判动员和罢工组织,这些已经不在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工人组织本身已经被套上了“有罪化”的符号;而近年来,连一退再退、不断妥协的工人社群服务型组织也在被迫关门。可想而知,整个政经格局正在翻转重塑,过往的经验正在悄无声息的消亡,而当下的实践正在扼杀,留下给行动者的想象力还有什么?必须承认,孕育想象力的实践土壤已经极少,对于当下及未来的(劳工)行动者而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汲取过去的经验,但同时又可以不失创造性地、在一个(探索出来的)相对安全低调的节奏下继续追寻/筑建我们的理想社会。

即便参与劳工实践近十年,我们也难以提出一个/些自信的结论。所有的实践必须是围绕工人、与工人一起——这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屡屡受挫。与工人一起(with)并不是为工人(for)或关于工人(about),如果我们今天讨论和批判的东西、实践的东西,工人都看不懂或者理解不了与其自身的关系,那我们始终只是将其当成实践(我们)“理想”社会的一个客体,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工人”社会。“劳洞”的实践也是受挫的——我们起初非常希望可以撰写工人可以看、看得懂的文本,最后必须很无奈地承认,这些东西工人根本没兴趣看、看不懂以及进入不了他她们的生活圈。所以劳洞最后所做的一切,成了一种妥协,简化为:仅仅是为了提高工人议题在公众中的社会可见度,对工人处境有更多的思考和批判。这种无奈与妥协,令我们长久地无所适从,因为我们所渴望的是陪伴每一个劳动者进行自信、有尊严的抗争。自信、尊严,这些都未必是能在文本中实现的,而是在与工人的组织生活中实现的,在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抗争文化中孕育而生的。有些关于力量的探索,在我们口中是关于阶级,但在工人眼里,我们读出的是自信。

谈这么多,无非是想持续地思考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持续且深远地提高劳动者处境的可见度,令劳动者的声音在社会上回归其应当的话语权?我们又该如何扎根地回应、参与“与工人一起”的实践问题,令不同工作场所的劳动者建立自身的抗争文化?这是我们最为关切的,至少是我们认为当下阶段极为核心的组织命题。但还是前面的结论,过往的劳工NGO或其他实践仍然难以回应这些困境,再加上政治环境的大变迁,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实验”性尝试,需要有更多的“失败”性探索。所以社群中的伙伴,请不要放弃想象和想象力。

最后,谈回服务业劳洞。虽然所有的微信文章都被删除,但是劳洞的所有文本长期都在网站上有备份,所以大家仍然可以在网站“服务业劳动观察”(serviceworkercn.com)找到文章(可能也被墙了,大家多钻研下…)。但鉴于审查原因,未必接下来还能有精力在微信上再开设账号,也因为平台完全是志愿者运行,现在发文频率也很低,所以后续的运作极为依赖更多人的投稿、或者有伙伴愿意从原始团队中接力继续(!!)。如果你想投稿或者想出一分力,又或者针对上述的思考有很多想表达/一起讨论的东西,都特别欢迎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一般两天内回复).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