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被劝退:除了读高中,他们还有什么路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新周刊
主题分类: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 孩子, 学校, 老师, 中考, 学生
涉及行业: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江西省
相关议题:考试, 职业教育
- 学生被劝退考试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产生了负面影响。
- “差生”成因复杂,包括学业压力、情绪问题、行为偏差等。
- 学生放弃中考后的路径包括在家待着、去特训学校、中职学校等,但再回到升学体系需要谨慎思考。
- 对于不适应学历教育体系的孩子,家长需要接受孩子的不适合,并探索适合孩子的职业。
-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关注、包容和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中考前被劝弃考,高考前被劝走单招,“差生”总是被嫌弃。离开升学体系后,他们该去哪?哪里能接住他们?
题图 | 《龙樱2》
近日,“江西某中学学生被老师要求弃考”的消息登上热搜。6月18日,南昌教育局发布通报,确认情况属实,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据报道,这位班主任劝初三学生放弃中考,并暗示其不报中考照样给毕业证、参加考试则需要290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事后,家长才得知孩子没有参加中考。
“情况属实”。(图/微博截图)
早在2010年6月,教育部就发文强调,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劝说学生放弃中考和中途退学,或要求学生转校,或强迫学生报考某类学校。但这些年,被劝弃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甚至曾有学校要求“差生”签下《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
中考前被劝弃考,高考前被劝走单招,万人嫌的“差生”总是被不断往外推。推去哪儿?不擅长考试、不适应应试教育的“差生”,就能够迅速适应职业教育吗?谁来接住“差生”?如何接住“差生”?
新周刊记者采访了实务学堂创始人兼校长欧阳艳琴。这五年里,她通过实务学堂这个面向农民工子女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公益项目,接触了大量从普通学校出来的孩子,他们当中有被劝弃考的、有在学校待不下去的、有打过工再回到这里学习技能的……这些脱离系统的孩子们,将独自面临挑战,也需要更多关注、包容与机会。
“差生”成因复杂
新周刊:通常,老师为什么会劝初三学生放弃中考?
欧阳艳琴:我们学堂也有孩子经历了类似的事。她本来去年中考,老师说你也别来考了,还不如出去打工,然后她就打工去了,去年下半年来了学堂。
老师明确劝学生不要参加中考,这样做其实成本还挺高的。孩子处在9年义务教育中,如果不中考,老师和学校要给家长和教育系统怎样的说法?
通常,老师这样做的动因,可能是学校内部的竞争压力。学生成绩不好,会影响班级平均成绩或者老师个人的考核分数。有时候各所学校在升学率等指标上的竞争,也会影响老师的决策。除此之外,也可能是因为孩子“难搞”,不学习或者违纪违规影响其他人学习,或者有情绪问题以至于管理风险很大等。具体到这个新闻里的孩子和老师是什么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
新周刊:据报道,家长说这个孩子的确成绩不好。如何理解这个阶段所谓“差生”的诞生和境遇?
欧阳艳琴:初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状况、学业和行为是很值得关注的。我们实务学堂在招生时,经常会有十三四岁孩子的家长来咨询,就说孩子在学校呆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办。最近几年,大家也经常讨论到,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低龄化的趋势。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挑战很大。
中学生心理状况。(图/网易数读)
首先是学业压力。初一下半年开始学习难度逐渐变大,初二初三更加如此,学习曲线很陡峭,如果不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好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就会遇到挑战。
这个阶段TA要应对各种状况,除了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暴风骤雨般的青春期。TA开始有自我意识了,不再那么“听话”,可能出现所谓的行为偏差,比如抽烟、喝酒、沉迷手机游戏、“早”恋,更极端的还有打架等。
另外,大量乡镇孩子寄宿在学校,长期处在高强度管理下,又不能随意离开。孩子内心想要自由的力量,和控制TA、规范TA的力量,总在互相拉扯。但孩子又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也不知道如何寻求支持。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学校待不下去了。
所以,他们面临的是综合的问题,有一部分是不擅长学习,有一部分是情绪问题。其实这些孩子自己也困惑,成绩不行,社交不行,也不能离开校园这个环境,只有几个不太熟悉的网友,没有什么真实世界里的朋友。
当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待在学校时,老师承担的管理者角色就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学生学业搞不上去,拉低全班的平均成绩,老师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管教。或者孩子情绪状态很差,老师害怕或者没有能力承担风险,可能就会劝孩子离开。
成绩的评判成为阴影。(图/《我不是笨小孩》)
继续升学:可以但谨慎思考
新周刊:孩子放弃中考以后,通常的路径会是怎么样的?他们会被推向哪里?
欧阳艳琴:除了被劝弃考,也有的学生选择主动辍学或者休学。他们之后的路径我没有具体数据,但是我知道的情况是,有些是在家里面待着。如果不懂青春期的孩子,每天还和他们待在一起,家长也很难保持很好的心态,甚至会崩溃,所以家长还是倾向于把孩子送出去。
家庭条件好一些的,会送孩子去一些国际学校,或者创新学校(目前在国内还很少)。也有相当多的,会把送去某种特别的“读经班”,用读经典的方式规训孩子;或者送去“特训学校”,用军事化的方式去管孩子。
家庭条件没那么好的,有一些确实就去打工了,或者去中职学校。这几年还有一种“普职融合班”,把学习不那么好的孩子放在一个班,尝试一些不同的教育方法。
(图/《青春派》)
新周刊:去了这些学校以后,他们还能回到升学体系吗?
欧阳艳琴:从现在的制度设计来说是可以的。这些年职校扩招,很多学校也提供了非常多的渠道,让学生升入中职,然后通过高职高考、职校直招等方式,考入高职(包括高职、大专、高技等),再拿大学文凭,甚至还可以专升本、本升硕。现在职业教育都有硕士了。
所以,难点不是能不能升学,而是,再回学校能解决问题吗?
对于适应应试教育、只是短期内因情绪问题导致成绩波动的孩子来说,解决掉了情绪问题,自己还希望回去参加升学考试,那回学校或许是合适的。
那不适应这个体系的孩子怎么办?
第一,你得承认有的孩子不适合走学历教育体系。第二,也有很多孩子没有必要走升学体系。不走这条路,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更好?前提是要确认、接受孩子的不适合,但这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都太难了。接受之后,家长往往就可以放平心态开始探索了,看看什么样的职业是不看文凭看经验的,试试做厨师、做糕点、做生意之类的。没有这种资源也没关系,可以尝试去找培训班,相信TA最终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个自己的位置,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难以满足期待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