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时刻都在忙,但不是忙上课;校长什么都在管,就是没管教学

发布日期: 2023-11-03
来源网站:www.163.com
作者:观察者网
主题分类:劳动者权益事件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教师, 老师, 学校, 学生, 孩子
涉及行业:教育, 服务业
涉及职业: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
地点: 河南省

相关议题:

  • 一些教师在面对学校工作、活动和领导检查时感到压力巨大,导致工作和生活失衡。
  •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还包括应对各种行政任务和活动,这使得教师无法专注于教书育人。
  • 学校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教师们被要求参与各种活动和提交大量材料,导致教学成为副业。
  • 教师们面临着各种考核和评比,需要完成各种指标才能晋升职称,这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 教师们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存在不稳定性,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我真的好难过,我觉得自己喘不过气。”

“面对学生很想真的教书育人,但是学校的工作,学校的活动,领导的检查,真的让我们这些没有培训过就直接当班主任的毕业生像入了牢笼。”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近日,河南某小学一女教师吕某留遗书后去世引发关注。吕某姐姐称,今年23岁的吕某于2022年6月大学毕业,2023年8月考入该校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平时性格开朗。家属提供吕某遗书显示,吕某称除教学工作外,还要应对上级检查,拟写材料等,课外行政工作的压力非常大。

虽然有部分网友认为“别有隐情”“不至于因写材料而自杀”“让子弹飞一回”,但这也引发了网友对于基层教育负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大量讨论与共鸣。师者,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当教学工作逐渐变成“副业”,教师们的职业理想被剿灭在由层层叠叠的表格织成的密网中。同时,当家庭教育由此承担的细枝末节越来越多,家校矛盾难免在各种拉扯角力中愈演愈烈,而一线教师,是层层异化下被夹击之人。

针对这一教育困境,笔者与部分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进行了沟通,以求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来改善现状。

河南某小学一女教师吕某留下的遗书

01

“有一周语文老师消失了三天,三天的语文课都变成了体育课。询问原因后,孩子说老师打比赛去了。”小优母亲感到困惑。

小优是南方某市知名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老师们三番五次参加各机关单位举行的朗诵、演讲、课题研究等比赛,小优父母心有埋怨,却敢怒不敢言。“老师的主业应该是教书,时不时就‘失踪’,我很担心教学质量。”这种担忧焦虑并非孤例,且大部分学生家长会立即转化为实际行动——将学业“基地”向校外培训机构倾斜。

面对家长的担忧和埋怨,同为年轻班主任的小川感同身受又无可奈何。“现在有个很奇特的现象,特别是小学教师,你认认真真备课上课,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会认为你不思进取;你三天两头不在课堂上,打比赛、参会或要求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却被认为是积极上进的。”

而对于教师的苦衷和无奈,很多网民觉得是“无病呻吟”。在很多人眼里,学校环境单纯,教学工作稳定轻松,每天不过三五节课,更何况还有周末双休和其他职业羡慕不已的寒暑假,所以“矫情什么?你不做大把人想做。”

除了上课,中午给学生打饭、管理午休,放学带队送孩子,教师的工作远不是只有上课那么简单。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群体的工作详情,会发现教师的工作生活已经和大众的固有印象大相径庭——如今,很多教师已难以坚守在“教学”的主战场。

小李在青春期时曾经走偏,多亏了当年恩师的教导和纠偏才重回人生正轨。因此,高考后小李毫不犹豫地选了师范专业,毕业后顺利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喜爱孩子、热爱教育工作的她,对于自己能以教师身份重新踏入校园,投注了十二分的热情。

最初,小李非常满足。可没过多久,小李发现自己时间与精力越发“捉襟见肘”,更让她痛苦的是——她乐在其中的课堂教学,竟慢慢变成了副业。

“现在各种‘表哥’‘表姐’扎堆,各种会议比赛一轮接一轮。稍微捋顺班级教学后,就像过了新手保护期,各种非教学活动纷至沓来。”

双高双普、平安校园、法治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儿童友好学校……这些内容本身与校园建设息息相关,也能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的形式“校园事、校园毕”,很多老师对此并不排斥。“教书育人,育人也很重要。难的是对应的各种迎检资料——家长的签名回执单、家长代替孩子完成的相关主题手抄报、家长给孩子拍照以供学校存档……”

但近些年,学校的摊子越做越大,越来越多与教学不甚相关的事情摊到了老师们身上,例如创文创卫、家庭燃气安全甚至河湖水塘管理,且同样要求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报送相关材料并督导检查评比。

“我觉得某些政府部门领导现在把教师当成社区干部用,至少我的学校,教务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比如创文时老师上街打扫卫生,假期当河长塘长去河湖巡逻……”另一位教师告诉我,“因为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首先学校不敢不执行,再加上老师普遍文化水平高、材料写得好,很多任务还可以‘嫁接’给家庭,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去完成。”

每当这种时候,小李就会浑身难受——“我真正在学校忙碌的,与我想要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栋梁的初心有很强的撕裂感。”

小西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是她进入这个行业的初心,也是她职业规划的最高追求。但进入“围城”后,小西发现,除了有十几年或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不太在意,其余几乎每个年轻老师,都被各种荣誉称号、竞赛成绩、教研教学改革论文所束缚。大家的目标都是不断增加教务内外的各种“砝码”以写进个人材料。

小西以自己所在地区考评体制举例。正高、副高、一级(中级)、二级(助理级)、三级(员级),中间还有诸如倾斜区、城市和乡村细分等等,大概13个等级。每级教师都有考核指标,如教委公开课/示范课、省市区科研课题、教训论文、学生竞赛获奖等。如果完成不了,相应比例的岗位工资就会被扣掉;如果三年考核期过后指标没有完成,职称就会下降一个档次。

我提出疑惑:“严格考核,好像本身不是坏事。例如教学能力比赛,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另一位城市教师听后嗤笑一声:“我类比一下吧。我亲戚在某医院做脑部手术。住院时,医院内部亲戚特意叮嘱我们,有个大教授,手术千万别请他做。相反有个看似最普通的主任医师,是抄刀近万台手术的真正大牛,但他就是没有论文、没有讲座、没有上领导喜欢的节目,所以永远升不上去。”

小西补充,她所在的省教育资源二级分化严重,现在国家刻意将教师编制向偏远地区倾斜,但教师本身都被大城市虹吸,所以城市大多数学校都是聘用制。“聘用制意味着不太稳定,老师们不折腾如何得证书?没有证书如何评职称?学生和家长喜欢、教育部门不喜欢,教得再好有什么用呢?”

为避免过度影响教师教务工作,学校不是没想办法。师资强大的学校会抽出部分教师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专门补齐各类活动资料,搞各种校园文化建设;而师资不足的学校或任务紧迫的时候,被抽调老师的教学任务便被分担到其他老师身上,令老师们频于奔走、不堪重负。

“各个职能部门的各类宣传建设任务、比赛活动教师也要参加,学校只能去一项项地达标。名校的材料报告、参赛和奖牌指标更是多,有的名称我都没听过。”有的老师为了完成补活动资料、补记录等任务,只得把这些工作带到课堂或课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习或自学,课间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只求不出安全事故。

学生和家长们不知道老师和学校内部的手忙脚乱,对于老师让孩子“课堂自学自习”“频繁在外打比赛”“A学科老师代B学科”的现象,家长难免有所怨怼,部分会反映至教务处、校长甚至教育局。一位家长曾就此对上反映过,事后他并愤愤不平地告诉我:“没用,他们都是串通好的。”

实际上,不能专注于“讲台”已让老师们苦不堪言,更让老师无法理解的是,很多“务虚”工作的优先等级和紧迫度竟然高于教学。同时,校长不仅管不了老师的“不务正业”,自嘲“迎检专业户”的校长也有一肚子苦水。对上,校长要准备好汇报接待,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方案、有总结,还需要有孩子们参与对应活动的图文材料做支撑,一项检查评估下来,可谓材料十几盒,文图并茂、精彩纷呈。只有档案齐全、资料规范,检查才可能过得了关。对下,校长要时刻督战,像一个“陀螺”般在不同会议中“打转”,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班主任工作会、全体教师会,各种学习会和相应的迎检小组,层层布置任务,部分检查甚至还得提前搞模拟演练。

学校精力就这样花在了这些方面,哪还顾得上教学质量?

“风风火火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一位校长无奈地说,“更难受的是,年龄大些的孩子难道看不出来?有些孩子已经习惯配合学校取景摆拍了。你想象一下,孩子们听着老师在课堂上讲着‘脚踏实地’,看着校园文化写着‘务实而不浮夸,行动踏实而不虚妄’时,他们心底又会怎么想?”

0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本是一项需要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的深远事业。但在一些教师的考核机制中,那些对孩子和家庭影响最深远的讲台上的内容,却总是最难以被量化的,往往会被排到末尾。

本末倒置的结果是,高度依赖财政拨款的公立学校和地区教育部门,会更偏向于将各种机关单位布置的任务、各种评定指标,这些凌驾于教师本身教育质量之上。相比于短期冲刺一把既可能获得正面反馈的评奖评优和先进荣誉,教学工作显然属于需要深耕的长期任务,费力不讨巧。

所谓“会教学不如会写材料,抓成绩不如抓比赛”,对于极个别老师来说,与其把学生教好,不如在每个班选一两个学生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比赛,“万一学生拿到个国奖,那今年什么都有了”。而新进入赛道的年轻老师,工资低、任务重,若多次看到身边不如自己的同事通过“捷径”获得成功,难免受影响、被“同化”。

东部某学校教师小东直言不讳:“所以老师里面就出现了两拨人,第一拨人为了自己往上爬,为了自己的职称,他可以不管学生。学生好坏,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只为了自己去拼。另外一种老师呢,就靠良心干活——我职称不要了,我就把我这些孩子们带好。

所以有一些职称很多、光环很大的‘名师’,实际上他的课堂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另外一种老师则对孩子非常有责任心,但是呢,他也要花精力去应付非教务工作,所以没有办法去拿到那些职称和荣誉,但你说究竟哪一种老师好呢?”

把课堂还给孩子,把老师还给课堂

除此之外,年轻的班主任们缺乏管理班级的经验和家校沟通的技巧,疲于处理学生家长之间、家长与班级之间的各种矛盾,难以聚焦教学工作。来自北方学校的班主任小北感叹:“我在体制内来来回回工作过五个单位,学校是幸福感最差的,因为得不到尊重:得不到领导的尊重,得不到部分家长的尊重,得不到少数孩子的尊重,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不被尊重让人相当难受,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天天被与教育无关的杂事、烦事缠身,尤其年轻班主任们很难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在初入职场的热情理想与现实持续不断的撕裂中,对教学的专注与热情,也渐渐消散掉了。

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想离开“围城”,旁人看似优越的“铁饭碗”也开始出现离职潮。其中,江西省临川市的老师群体正是其中最明显的一波——大约70名教师集体辞去了教师工作。

最终的受害者是谁?肯定是孩子们。

压力层层传导,到最后都会变成学生和家长的压力。近些年,网上关于教师的恶评和吐槽逐渐增多,涉及老师的舆情,网民的观点总是泾渭分明。

但是,造成这样的局面绝非是老师一个人所致。他们不过是直面家长的最后一环,是一根针,被上面千根线所牵引着。实际上,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老师和家长们本是最统一战线的,除了家长,没有人比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够成人成才。

不管是讲课成为“副业”,还是教师团体难以聚焦静心的浮躁环境,究其根源是行政管理部门众多,把学校视作搞形式主义、捞取政绩的工具。重压之下的学校、劳而无果的教师、焦虑的家长、学生无止无休的课外补习,让城市教育环境变得喧嚣浮躁,急功近利。

03

正如00后教师留遗书后去世事件,无论这位年轻班主任的自杀原因是否有待商榷,教育去行政化都亟待取得实质性突破。

教育作为兼有“基础民生事业”和“百年国家大计”的领域,且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路径,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生活,甚至影响着国家的文化根基。教学最需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最怕的就是被非教务工作反复折腾。教学被异化的现象,不仅让教师对教育初心、职业生涯产生了动摇怀疑,各种不合理的非教务工作和教学评估过程甚至职称评选黑幕,也使家校价值倒错,最终损害的还是学生的教育资源和国家教育大计。

对此,有教育专家提出的建议值得参考: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

教育部也多次提出,教育应该回归本源,把课堂还给老师,还校园一片安宁。

减负,不只是给学生减负,也要给教师减负

但怎么给学校和老师“减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真正要达到“减负”目标,首先得老师脱下“脚拷”、重回讲台,否则连“校内事”都无法“校内毕”。老师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家长自然会在校外给孩子各种“添砖加瓦”。只要学校越发严重的行政化趋势不改变,形式主义不减少,给学校、老师以及孩子们“减负”就是一句空话。

养其根而俟其实,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老师应做纯粹的教育,还学生一间安放课桌、宁静致远的教室。

(应受访群体要求,文中小李、小西、小东、小北均为化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