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人满为患背后:儿科医生为何长期缺乏?

发布日期: 2023-11-29
来源网站:mp.weixin.qq.com
作者:南方周末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分析或评论
关键词:儿科医生, 儿科, 医生, 儿科学, 儿童
涉及行业:医疗卫生, 服务业
涉及职业: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者
地点:

相关议题:

  • 儿科医生长期缺乏,导致儿科医院人满为患。
  • 儿科医生人才培养不足,部分高校停止设置儿科学本科专业。
  • 儿科医生面临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医患矛盾多等问题。
  • 儿科医生工作压力大,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一名医生一天要看超过100名儿童。
  • 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可以解决儿科医生缺乏问题,调整儿科服务价格和薪酬制度可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儿科人才。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 (视觉中国 / 图)

全文共2189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在医学界内部早已有共识:“金眼科,银外科,哭爹喊娘小儿科,打死不去急诊科”。不同的版本说法还有一些不同,如某个版本有“金肿瘤科”之说,但唯一不变的是儿科、急诊不能去。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刘远举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儿童呼吸道感染暴发,北京儿童医院的内科小夜门诊,人头攒动。11月25日凌晨1点,内科小夜门诊的电子横屏叫号已经到了1200号,而这已经是当天的第三批1200号了。也就是说,门诊当天接诊了三千多儿童患者。

有人在微博说,自己外甥感染甲流,高烧不退,凌晨5点钟家长开车去北京妇幼保健院,结果挂号排到了四百多,实在不敢等,去了一个全自费的儿童医院,也等了两个小时。

儿科医院爆满,有季节性的原因,但更长期性的因素是儿科医生缺乏。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中国儿童医院有228家,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为2.22张,医疗机构的儿科执业医师数量23万人,较2012年翻了一倍。根据这个数据,可以计算得出,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92名。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1.5人,有一定差距。

儿科医生人才培养不足,是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之一。

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不再单独设置儿科学专业,合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此后,各大高校均不再设置儿科学本科专业,只有部分高校以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名义进行招生培养儿科人才。

随着儿科缺少医生问题的日益凸显,18年之后,2016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与教育部联合宣布,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专业。按照教育部当时的规划,要为基层每年培养5000名左右从事儿科等常见病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力争到2020年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

医科是学五年,根据首批恢复招收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的年招生计划,2021年,儿科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数量约1000人。2021年、2022年的毕业生也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所以,定向培养的儿科人才,数量上还有一个积累过程。而且,医生是一个需要积累经验的事,这一批医科毕业生真正成为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可能还需要十来年甚至二十年。

而且,现实中儿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改善,这些本科儿科的学生在考研时,也会选择转专业。事实上,为了改变儿科缺少医生的状况,卫健委甚至使出在医学资格考试中加分的办法缓解儿科人手紧缺。但即便这样的政策,也不能吸引人才进入儿科。中国每年约有80万医学毕业生,其中有2.2万人会当上医生,但是只有300多人最终会选择去儿科。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调查,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儿科医生总数的10.7%。

所以,定向培养人才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根本原因是儿科具有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相对于某些其他专业方向的医生)低、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

儿童身体不舒服,很容易哭闹;治疗时怕疼或疼,也容易哭闹。小孩生病,大人非常容易情绪失控,遇上野蛮的家长,动不动就要吵闹,甚至揍医生护士。

在医生内部歧视链中,很多其他专业方向的医生看不起儿科医生,称他们为“小儿科”。实际上,儿科的复杂程度更甚于成人。儿童不像成年人,对医生的配合度低,会抗拒,加上表达能力有限,问诊失误会更大,这会增加医生误诊的风险。为了避免误诊,医生又会开出更多的检查,这又会导致家长的误解和抱怨。所以,儿科的医患纠纷多,风险高。

儿科医生缺乏,导致了儿科候诊时间长,医生压力大。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甚至要看超100名儿童。有的开设儿科的医院,为了减轻医生负担,还会临时限流停诊。因为人手缺乏,很多医院晚上、节假日和周末都不开设儿科急诊。

只是忙、辛苦还好说,只要待遇能跟上,也会有人干,但中国儿科医生的待遇相对其他热门科室不高。相比有的科室“大处方大检查”,儿科辅助检查少,用药相对要谨慎很多,收益自然也少,累死累活也赶不上那些治疗费高的科室。有人说自己所在医院,儿科就三个大夫轮班倒,一天300个号,早上七点去,晚上七八点回来,饭都没空吃,回头工资还没人家双休后勤钱多。虽然很多人会说,医者仁心,但医生也是普通人,也有油盐柴米的烦恼,收入自然是考虑因素。

所以,在医学界内部早已有共识:“金眼科,银外科,哭爹喊娘小儿科,打死不去急诊科”。不同的版本说法还有一些不同,如某个版本有“金肿瘤科”之说,但唯一不变的是儿科、急诊不能去。

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是解决这个问题立竿见影的办法。应该针对儿科压力大、工作繁的特性,市场化地调整儿科服务价格,并在医院的薪酬制度上进行适应性的改革。根据工作强度、门诊需求来设立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更好地体现市场需求。

经过四十年的市场化改革,社会对多劳多得是认可的,政府相关部门要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儿科医生薪酬标准,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当然,无论如何,质疑与批评的声音总会有,但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儿科人才,保障儿科行业持续发展,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对的事情就应该去做,哪怕承担一定的压力。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其他人都在看

编辑 删除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