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入寒冬?裁员减产价格战、苦寻出海“新大陆”
来源网站:36kr.com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权益事件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裁员, 减产, 组件, 市场, 价格
涉及行业:制造业
涉及职业:白领受雇者
地点: 无
相关议题:离职辞退(包含遭到裁员或逼退), 裁员, 失业
- 光伏企业隆基绿能计划裁员1万人,晶澳科技计划裁员15%。
- 隆基绿能裁员主要针对入职未满半年的应届生,裁员人数尚不清楚。
- 光伏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裁员减产现象普遍。
- 光伏企业裁员的背后是供需严重错位,导致利润下滑。
- 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降,光伏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光伏“带头大哥”们,或许正在部署大面积裁员。
曾几何时,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光伏企业被视为新能源“皇冠上的明珠”,一路开挂赚得盆满钵满。然而,2023年这个冬天,“隆基绿能要裁员1万人,晶澳科技计划裁员15%”这则未知真假的消息传出,瞬间让整个光伏行业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据凤凰网报道,隆基绿能这一轮裁员,主要针对入职未满半年的应届生,具体裁员人数尚不清楚。但是有被裁员工表示,这一轮裁员,他的整个班组的应届生全部被裁,整个基地内160名应届生,最终只留下10人左右。
而早在2023年11月,就有隆基绿能员工在同事邮件中看到过公司裁员计划,其中提到,对于校招生、应届生、未转正的新员工,要“快速识别,快速淘汰”,识别标准主要是这个人“成本高不高,值不值”。
不仅仅是隆基绿能,隐藏于“成本高不高,值不值”这一考量背后的,是经历了近3年狂飙突进后,整个光伏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
裁员减产?
隆基绿能裁员消息传出之际,恰是其市值从最高5000亿元跌到了1600亿元的节点。
隆基绿能一些部门在2023年12月初就发下试卷,以考试的方式实行“末位淘汰”。理论考试排名后10%的,未转正员工均不允许转正。此外,有宿舍内抽烟、人走不断电、脏乱等被通报的违纪行为,也不可转正。
据隆基绿能员工反映,每个事业部会分配不同的裁员指标,一般是20%-30%,有些部门高达50%。这一指标数据并不是指人数比例,而是成本比例。照此评估,这一轮裁员人数可能要超过1万人。
对于这一轮裁员,内部有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工资” 。
对于网络上的裁员传闻,隆基绿能董秘办人士回应媒体称,每年末该公司会根据年度绩效考核情况,以及整个市场的变化,做一些正常的组织优化。关于市场传言的裁撤人数,该公司现在并没有明确的一个比例或者人数。
招人、裁员,本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然而,比人员流动更能穿透本质的,是光伏企业规划产能的落地执行情况。
隆基绿能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龙头,于2012年4月上市。据了解,隆基绿能在国内现有8大产业集群,分别在云南、宁夏、江苏、陕西、浙江、安徽、青海和山西,其中云南和宁夏基地是在国内最大的两个产业基地。
陕西产业集群下的西安高陵电池工厂和西咸电池厂,正是此次战线收缩的两大基地。
有隆基绿能员工表示,在隆基高陵基地,原本正在建设的一光伏电池产线,预计能提供1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然而,厂房刚刚打了车间骨架、立梁柱子,挖了基坑,就在2023年12月初忽然停工了。
正在部署减产停工的,还远不止隆基绿能一家。作为光伏电池片龙头公司,爱旭股份传出要减产30%的消息;押注异质结电池的东方日升传出要减产15%的消息,且主要减产的是Topcon电池;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企业也都在压缩相关产线的开工率。
光伏企业减产停工有一个大背景存在,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来,各大光伏企业“军备竞赛”式地各类扩产,已经将2023年内中国光伏供给推至近1000GW的产能巅峰,而全球需求侧加起来都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
供需严重错位之下,已经导致光伏企业利润严重下滑。2023年三季报显示,隆基绿能当季净利润同比下滑44%至25.15亿元。
对此,隆基绿能总经理李振国于2023年10月31日表示,“近期光伏组件环节出现接近成本线1元/瓦的非理性价格,现阶段这一价格水平上,全产业链都难以盈利,大家基本都在勉强生存” 。
疯狂“价格战”
李振国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表示,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明显,“凡是人可以造出来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 。
2023年,光伏组件价格由2元/瓦的水平跌至目前的不足1元/瓦,价格已“腰斩”,组件商的利润首当其冲。组件降价已引发“连锁反应”,产业链各环节不同程度降价后,各环节开工率下降以及投产节奏放缓也紧随其后。
据公开资料,2023年11月1日-11月30日的光伏组件招中标市场,约34GW光伏组件采购项目定标,均价为1.098元/W。相较于年初1.8-1.9元/瓦的水平,组件价格已近“腰斩”。
并且,这一极限低价或许还没有走到尽头。比如,2023年12月6日,中核汇能光伏组件集采中,参与投标的组件企业普遍报价低于0.95元/瓦,甚至有企业曝出了0.86元/瓦左右的低价。
低价频现,产能过剩之外,还另有原因。2023年,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产品已经追不上主流产品的品质,于是只能降价处理。加上此前出口的光伏产品历经1年后被退回国内,当时的先进产品已经变成了落后产品,也只能低价处理。
这就使得形势异常复杂起来,也许这一轮光伏“价格战”,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在组件价格逐渐走低的态势下,有些公司还在致力于清库存。因而,组件的价格乱象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现在也许每一家公司都在熬,等着熬过这一段时间价格能恢复正常。如果组件一直处于当前的价格区间,或许没有哪一家公司能撑得住。
2023年三季度报公布,市场的悲观情绪就大幅抬头。隆基绿能之外,其他光伏企业的业绩也都大幅度下滑。
其中,大全能源、TCL中环、爱旭股份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了双双下滑的情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5.53亿元、137.56亿元、63.6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57.38%、24.19%、35.3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89亿元、16.52亿元、5.7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87.61%、20.72%、27.14%。
资本市场上,光伏板块个股的股价也“跌跌不休”。其中,隆基绿能的股价由2021年11月30日73.2元/股高点跌到现在的21.22元/股左右,跌幅超70%。爱旭股份也跌至15.82元/股,与2022年11月30日的历史高点36.19元/股相比,跌幅达56%。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日市场才传出消息说,“带头大哥”隆基绿要裁员1万人,爱旭股份电池环节要减产30%。此外,亦有零零星星的消息传出,说多家光伏企业都在部署减产、关停、裁员,多家主流头部厂商裁员比例甚至高达15%-20%。
光伏出口需要“新大陆”
光伏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光伏企业“价格战大杀四方”,看来光伏企业也只好从需求侧想方设法了。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前10个月,中国光伏制造端(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多晶硅产量约114万吨,硅片产量约460GW,电池片产量约404GW,光伏组件产量约367GW,同比分别增长86%、79%、74%、72%。
2023年12月15日,在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如果要说今年行业热词,一个是过剩,另一个是降价”。从2023年2月开始,光伏组件价格一路走低,年初价格在1.9元/瓦,到10月30日,首次出现低于1元/瓦的开标价,再到当前中标价整体低于1元/瓦,仅仅用了1个月左右。
随着光伏产品价格的下滑,出口也“量增价减”。从量来看,海外市场需求带动下,2023年1-10月,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为55.7 GW、32.4 GW、177.6 GW,同比分别增长90%、72%、34%。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429.9亿美元,同比下降2.4%。
目前,欧洲依然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出口额的52.9%。但是,与2022年同期相比,出口欧洲光伏产品的比例已经下降约两个百分点。这或许意味着趋势。
2023年是欧洲消化库存的调整期,供需矛盾凸显。欧洲的光伏需求可以通过库存满足,但国内企业仍在不断生产新品,因此欧洲光伏市场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相对落后的中小光伏企业面临退出市场的风险。
王勃华介绍,光伏组件出口市场更趋于多元化,2022年的前三大出口国荷兰、巴西、印度市场,在2023年份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头部市场的集中度在下降,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如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光伏市场依然广阔。全球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潜力“几乎相当于10个欧洲”。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有大量发展中国家,其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光伏的需求持续增长。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古巴等国家,光照条件好、土地面积大,特别适合安装光伏。
2023年11月9日,在第十四届财新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应朝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那里蕴藏着巨大机遇。
当然,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开发潜力巨大,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条件可能不太好,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其他风险,因此光伏企业在开拓这些市场的时候通常比较谨慎。
总之,面对新一轮超常规产能过剩、疯狂“价格战”,中国光伏企业正在经历“寒冬”并力图穿越周期。这一过程尽管痛苦,但是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100多个国家都在追求可再生能源装机3倍增长,虽有阵痛,但是希望还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PLP”(ID:gplpcn),作者:家山,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