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校招尚未走出寒冬,大学生今年如何求职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深度报道或非虚构写作
关键词:实习经历, 大学生, 劳动力市场, 岗位, 技术, 大厂, 毕业生
涉及行业:服务业, 互联网信息服务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北京市
相关议题:招聘
- 企业在“降本增效”的逻辑下,更偏好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而非校园招聘中的应届毕业生。
- 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本适合大学生的入门级岗位面临着较高的技术替代风险。
- 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多次实习经历和高学历背景。
- 企业在招聘时趋向于选择已经具备相应岗位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以期实现“即插即用”。
- 大学生在求职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需要提前准备,包括熟悉行业专业术语,以展示自己具备相关经验。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特稿|校招尚未走出寒冬,大学生今年如何求职财新
除了老生常谈的就业“结构性错配”,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企业“降本增效”逻辑下更偏好“性价比”更高的社招而非校招;大量“大学生友好”的入门级岗位常常面临更高的技术替代风险。
【财新网】说起错失的工作机会,就读于中部985高校的齐鸣(化名)仍然感到不甘心。
他已经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为了抢占先机,他在大四开学前就早早准备好了毕业设计、修完了所有学分,经历3轮筛选后,他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开启了长达8个月的实习。岗位待遇优厚,专业对口,更重要的是有留用机会——面试时齐鸣和带教及部门领导再三确认,部门仍有HC,表现优秀者,可以在春招时期参与转正答辩。
变故来得突然。在实习了7个月,获得了多次可以“转正”的暗示后,齐鸣在春节后返岗时被带教叫住,“我以为自己尘埃落定了,没想到是当头一棒。”——对方告诉他,由于业务架构调整,所在部门的HC(Headcount,拟招聘人数)被“砍”,转正再无机会。而为了全力争取这份工作,齐鸣没有参加秋招,也放弃了前15%学分绩获得的保研资格。齐鸣所遇困境折射了今年求职环境的变化。
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继续创历史新高。从大数据上看,这届毕业生找工作比以往更加积极。据智联招聘《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超过30%的2024届毕业生有过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而决定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60%从2023年起就开始找工作,比上届的49.9%高出10个百分点;近四成应届求职者自开始求职已经投递了50份以上简历。
但结果不如人意:前述智联招聘调研显示,截至4月中旬,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47.8%已获得录用,比去年的50.4%略有下降。
多名受访的应届生感到,他们正面临一个越来越不确定,且“容错率”越来越低的就业环境。
于珂(化名)本硕都就读于国内顶尖高校,雅思8分,本科有三段大互联网厂产品经理实习经历,但在校招季,她先后参加了腾讯三个条线的产品经理岗位招聘,每一次都是顺利通过群面、初试、复试,然后止步于HR面。
频频受挫后,她将简历发到了社交平台,想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一位大厂HR(人力专员)私信了她答案:尽管过往实习经历和岗位完美匹配,但硕士期间实习经历空白,会让HR感到“候选人近期对想从事的行业并无迫切的向往和相应的准备”。
“你以为你是金子,可这里遍地都是金子。”于珂说。她还记得校招时的群面环节,“你甚至可以看见无数哈佛牛津、清北本硕的朋友为一个版块设置是要放在右上还是左下争论得面红耳赤。”
“以量取胜”的办法也行不通了。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尹青(化名)的简历上有整整4段实习经历,分别来自快速消费品、互联网、汽车等多个热门行业。为了丰富履历,她在大三一整年里将几乎全部课程都安排到了周一周二,剩余时间都用于线下实习,无法调课的学期便申请线上实习。校招期间,尹青在BOSS直聘上投了超过300多次简历,因为学历不够突出、方向不够垂直,她的简历通过率不到4%,大部分面试都“挂”在了一面。
多名受访者告诉财新,大厂研发、算法岗普遍会给技术笔试的机会,一些“双非”学生依靠奖项和过硬技术,仍有可能在客观性更强的考核中脱颖而出、跻身大厂。相较之下,运营、文案、产品等文职“卡学历”更严重,以产品经理岗为例,热门大厂的一个“坑位”就可迎来上千份简历的投递。“因为具有相当能力和经验的人实在太多了。”在互联网大厂担任HR实习生的朋友告知尹青,热门岗按学历排序筛选已成了不得已但必须为之的事情。
“热门岗普遍按照从清北、QS前10高校到复交浙南武此类知名985院校,再到强专业的顶级211院校的排序筛选。并且优先硕博生,其次才是本科生。此外这类候选人的先决条件是,他们的过往经历或能力都与岗位高度相关。”尹青不禁感叹,“大厂已经是top985的天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4月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总量就业保持稳定。然而,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失业率分别为14.6%、15.3%、15.3%、14.6%,青年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一方面,一线的蓝领工人、技术工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这两年连续10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这些年轻劳动力不愿从事一线生产岗位,造成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配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4月中旬解释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时称。
但除了“结构性错配”外,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
“降本增效”时代:校招生身份不再吃香?
企业更倾向社招而不是校招了——这是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观察今年就业市场时最直接的感受。
今年,前程无忧分析了旗下“51job.com”和“应届生求职网”上的空缺职位和雇主分布,同时对20个大行业排名前30家雇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收到了总计632家雇主的完整反馈。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校招岗位增量已经赶不上社招。
这份《2024春季招聘行情》显示,四成雇主的社会招聘量和2023年春季持平,而维持去年春季毕业生招聘量水平的雇主却仅为29%。校园招聘呈现两头多态势:增加毕业生招聘量的雇主多于增加社招的雇主,但是不校招的大型雇主数量也高于不社招的雇主数量。
在冯丽娟看来,校招多还是社招多,折射的是不同用人逻辑。通常,社招“一个萝卜一个坑”,进出相对平衡;而校招代表“加法”:“很多时候企业招聘大学生,是从储备人才的考虑来进行的。相比起社招,校招往往是在原来没有的岗位上做新增,也代表了企业对人才长期投入的心态。”
在2021年时,“校招生”还是市场上的香饽饽:这一年秋招,百度、字节跳动各释放8000+校招岗位,腾讯连续四年扩招,以7000+岗位再创新高,阿里亦高调喊出“史上最大规模校招”,45种岗位首次招聘应届生。此外,智能制造、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抢人大战”频现,常有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手握七八个offer”,出现“应届生年薪30万+”薪资倒挂现象。
但形势从2022年、尤其是2023年后逆转。
“在这之前,百分之七八十的企业要么维持原来的校招量,要么继续增长,而且增长势头非常猛。但到了2022年、2023年,我们看到大量企业开始优化。”冯丽娟说。近两年来,企业不仅需要“消化”此前扩张时期快速新增的招聘,自身亦有做“减法”的需求。“从今年前四个月来看,这样收缩的趋势是有延续、而且是有进一步加强的。”
据各个大厂2024年一季度财报,阿里巴巴员工由去年的23.5万人减员至今年的20.4万人,同比减少30325人。股权激励费用也由2023年一季度的75亿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71亿元,下降5.6%。此外,如哔哩哔哩、百度等大厂也削减了“研发费用”,财报显示,“研发费用”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员相关支出”的减少。
业务增长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下,大厂裁员、优化、降薪动作不断,用人也更追求“性价比”。
冯丽娟直言,从企业角度考虑,学生所学和所用之前的路径较长,培养成本更高;职场观念上的“代沟”也带来管理挑战,“很多企业有一个员工流失率的KPI考核,你会发现‘00后’在工作粘性上,依存度要比80后、90后差很多。企业在相对从紧的压力下,会倾向于变现更快的成熟人才。”
她也为此感慨:“我们现在看到,一个过去对员工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宽容、比较慷慨、比较可持续的企业,今天在经营上一定是面临巨大挑战。某种程度上,中国现在的竞争的方式具有更强的破坏力。企业必须要往上走、必须要赢,但‘降本’都降在了人身上,员工的体验会比过去差很多。”
而据于珂观察,“即插即用”的风气已经蔓延到了实习岗位上。她曾带教筛选过上百份简历,“0经验者”会在第一时间被刷,企业普遍偏爱已在竞对企业实习或有相应业务线经验的求职者,“快手偏爱字节背景,字节偏爱小红书,除了能更具体地获知竞品的业务运作情况外,最重要的还是认为对手公司已帮助自己培养出了具备这个岗位‘所有’技能、可以直接上岗的人。”
求职者并非没有感受到风向变化。于珂告诉财新,许多大学生求职者会提前将互联网行业“黑话”背的滚瓜烂熟,竭力面试中证明自己“颇具经验”。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拼尽全力,将自己打磨成公司眼中‘可以为业务高效赋能’的称手的工具。”于珂说。
技术冲击来临:入门级岗位正越来越少
变化不仅仅是企业不再那么愿意付出“从0到1”的培养成本,技术对岗位——尤其是对大学生更友好的“入门级岗位”的冲击已经浮现。
“以往大学生刚进公司都是做一些入门级的工作对吧?比如整理资料、搜索数据、客户运营,但现在随着自动化的普及,这类岗位数量的压缩非常明显。”冯丽娟说。
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受AI影响最高的20个职业,包括财务/审计/税务、翻译、银行、销售业务、软件/互联网开发/系统集成、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等;过去五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这些职位替代人工的初步趋势已经显现。
但上述行业,恰恰也是大学生求职热门——据智联招聘《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4.2%的2024届求职毕业生希望到技术岗位就业,占比蝉联各岗位之首;其次是行政/后勤/文秘、财务/审计/税务,占比分别为16%、10.9%,持续排名第二,第三位,且高于去年的14.6%、10.8%。
据招聘平台职友集汇总的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5月,“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占比较2023年下降约11%,“办公室文员”岗位占比较2023年下降约13%,“前端开发工程师”岗位占比和2023年基本持平、但2023年已较前年下降约40%。
为了学设计的女儿实习和就业,家长袁林(化名)从去年以来高强度浏览各大招聘网站。她观察到,随着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绘画工具兴起,越来越多AI绘图员、AI插画师、AI美术设计师等岗位出现,一些常规原画师招聘同样将掌握AI绘画工具、具备人工智能工作经验明确列为任职要求或加分项。
但另一项趋势也日渐浮现:针对上述AI可替代性强的工作,企业越发倾向只招实习生、兼职岗,同时压缩、甚至直接关闭正式工岗位;现存的部分初级、中级岗位薪酬也较上年降低。“刷到的基础美术岗位,大部分都是招实习生了。”袁林说。
猎聘《2023AIGC人才趋势洞察》显示,AIGC相关岗位中,硕士及以上教育程度要求已成主流,占比超过五成。其中算法类岗位上硕士及以上的占比超70%,数据类与产品类岗位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超90%,远超其他行业相同岗位。相关岗位工龄需求明显提升,拥有更多项目经验的资深技术人才更受企业青睐——这意味着,尽管ChatGPT和AI产业的火爆的确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但通常对大学生没那么友好。
“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进步,对中等技术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下降,整个劳动力市场出现两极化趋势,要么是需求特别高端的人才,要么对技术的要求非常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张丹丹撰文直言。(见:《AI冲击下劳动力市场走向两极》)
大学生求职者亦有强烈的“技术”焦虑。“产品岗现在会比较喜欢有数据背景的,会SQL很加分。”2024届毕业生赵彤(化名)此前告诉财新,对技术能力的日渐看重成为产品类招聘的整体趋势,而对口的岗位经验仍然不可或缺,“优先经验,经验没有,再看能力”。不少纯文科专业毕业生还会在求职前自学SQL及Python。
去向迟迟未定的毕业季,尹青不止一次想过,要不要回老家考公考编?“做一个月薪五六千的小职员,当读书就是一场梦,梦里出人头地,梦醒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