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大学生薪资增速明显放缓,工科春天到来?
来源网站:telegra.ph
作者:
主题分类:劳动者处境
内容类型:统计数据或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薪资, 大学生, 高职院校, 大学生就业, 毕业生, 专业, 毕业, 比例, 高职
涉及行业:制造业, 机械/设备生产
涉及职业:青年学生/职校/实习生
地点: 无
相关议题:无
- 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2023届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收入分别仅比上一届增长了1%和2%。
- 工科生就业前景较好,特别是新能源、集成电路等领域,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均表现优异。
- 教育和建筑行业就业收缩,这两个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占比均有所下降。
- 少子化趋势影响学前教育领域,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收入下降。
- 未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选择考研或考公,但考研热度略有下降,而考公人数占比增加。
以上摘要由系统自动生成,仅供参考,若要使用需对照原文确认。
报告:大学生薪资增速明显放缓,工科春天到来?财新
【财新网】受益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工学毕业生愈发“吃香”,在大学生就业率、就业收入上双双居前。但从整体看,大学生就业仍有较大压力:高薪越来越难,公考、继续升学的赛道拥挤。
近日,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24年版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包括《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调查了2023届应届本科生、高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
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去向落实难度增加。总体来看,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6.4%,较上一届的86.0%略有回升,但仍然低于2021届的87.8%。
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8.9%,同样较2022届略有回升(87.7%),但仍低于2021届的90.6%。
2023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达到6050元,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683元,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4318元)。但综合历年数据,大学生薪资增速正明显放缓——2023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收入分别仅较2022届增长了1%、2%。
若将焦距拉近,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亦有温差。
工科生更吃香?
2023年,比亚迪以超3万名应届生的招聘量成为校招季最大黑马,风头盖过互联网三巨头BAT。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碳中和、医药制造等在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上热度亮眼,“生化环材”更是大有摆脱“天坑专业”之势。
一个显著趋势是,无论高职还是本科,工科生在就业率、就业收入上均有更好表现。
蓝皮书显示,在2023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毕业去向落实率排名前50的专业中,工科专业的占比接近七成,其中机械类专业占了7个,土木专业占了5个,材料类专业占了4个。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专业近两届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前2位,2023届分别达到95.3%、95.0%。
同时,2023届工学毕业生以6709元的月收入保持领先,较本科生收入平均值高出10%以上,其后是经济学(6088元)、理学(5964元)。电子信息类专业2023届毕业生起薪最高,达到6802元,超过了计算机类专业的6771元。
与之呼应,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今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收入水平最高,平均月薪8637元。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8116元平均月薪进入榜单前三,以往排名靠前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跌出”前五,建筑专业更是没有上榜。
高职一端也有相似趋势。在高职院校中,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占据前三位,2023届分别为91.3%、91.2%、90.7%。这三个专业大类近三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同样位列前三,分别为5165元、5262元、5285元。
教育、建筑下行
尽管仍然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力量之一,教育业、建筑业正趋向收缩。
蓝皮书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13.6%),其后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6%)、金融业(7.4%)、建筑业(7.0%)。同比来看,教育业五年间的就业占比缩减了2.3个百分点,建筑业缩减了1.9个百分点。
高职一端,2023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是分别建筑业(9.2%)、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7.5%)零售业(6.9%)。建筑业仍然吸收了最多的高职毕业生,但其五年间就业占比已缩减了1.9个百分点;教育业此前常居第四位,但2023届高职就业比例已下降到5.5%,被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等其他三个行业追平。
蓝皮书特别强调,少子化趋势下,学前教育领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将面临师资过剩的挑战。数据显示,2023届幼儿与学前教育类的月收入仅为3208元,相较2021届(3384元)下降5.2%,“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前教育领域整体用人需求受到过去几年低出生率的影响有关”。
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的平均收入亦下降0.3%至每月3680元。
还有哪些行业收入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蓝皮书提及,对比2021届和2023届数据,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3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918元,下降2.1%;此外,康复治疗类、药学类、通信类、医学技术类高职生月收入也有下降,其中康复治疗类降幅达4.2%,仅为每月3806元。
未就业者何处去?
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86.4%、88.9%,那些没有“落实”的学生在做什么?
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生中,准备考研的比例为6.2%,待就业的比例为7.4%,后者较上一届的6.9%有所上升。
“考公”吸引力仍然强劲。据蓝皮书数据,“待就业”的毕业生群体里有四成以上正在找工作,较上一届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考公”群体进一步扩大——约四分之一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准备考公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五年内翻了一番多。
而“考研热”稍降。综合蓝皮书历年数据,应届本科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2.8%上升到2022届的6.7%,翻了一倍多,2023届则降低了0.5个百分点。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也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不工作全职准备考研的比例为5.6%,比上一届的6.7%明显下降。
不仅是脱产考研的人少了,国内外读研比例增速也在放缓。蓝皮书提出,应届本科毕业生境内读研比例先从2018届的15.2%增至2022届的17.9%,2023届趋于平稳,为17.6%。不过,“双一流”院校境内读研比例增幅相对明显,从2019届的30.0%增至2023届的37.3%,上升了7.3个百分点。
和本科趋势有别,毕业半年后未就业高职院校学生占约11.1%,其中约四成“正在找工作”,近四分之一“准备升学”,而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的比例在高职院校“未就业”毕业生中仅占4%,显著低于本科院校学生。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近年来“升学”意愿仍在不断增长。2019—2023届五年间,毕业生半年后受雇工作的比例下降21个百分点,跌至59.3%;选择读本科的比例则上升13.1个百分点,达到20.7%。其中,2020届是变化的关键节点,“专升本”比例较前一年的7.6%几乎翻番。
蓝皮书提及,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升入本科的增长态势已趋于稳定,但随着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停止专升本招生,升入职业本科逐渐成为新趋势。“想去更好的大学(32%)、就业前景好(25%)依然是毕业生选择专升本的主要原因。”
哪些专业亮红牌?
基于各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薪资水平和就业满意度,蓝皮书还发布了2024年本科就业专业榜单。2024年本科就业绿牌专业包括: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
而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应用心理学、法学。其中,绘画、应用心理学、法学连续三届红牌。
2024年高职就业绿牌专业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铁道机车。
而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美术教育、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其中法律事务、小学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专业连续三届红牌。
蓝皮书显示,2023届心理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79.2%、74.9%,均较上一届继续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就业前景相对不乐观。